Thursday, January 30, 2014

2013观影记。

前情:
  • 2013观影记。 
今年仍然由The Big Bang Theory陪伴着渡过了无数个无聊和恐惧的夜晚,掌声献给它。

今年仍然对着电脑屏幕笑,唯一看过的一部影院版就是年初的“云图”。

今年没有特别认真的看电影不过还是有如下十部推荐:


1、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咏叹调/真心为你 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劇場版 Air/まごころを、君に (1997)

他人是讨厌的,危险的,有害的;但是在他人之外的“我”也是不存在的。放弃无自我的融合我们就必须忍受伤害,是吧… 
因为魔都的EVA大展又把剧场版拿出来复习。相较于新世纪(21世纪)的剧场版,好像还是上个世纪的安排比较让我喜欢。当真嗣试图掐死明日香的时候,当最后明日香抚摸着真嗣的头说"気持ち悪い"(日文脚本见此处),你看这个世界到底是让人该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呢?
同时还推荐一下另一部剧场版:死与新生 /  シト新生 (1997)重新梳理情节都做得这么辉煌灿烂真是不五星都不行啊!现在我一听巴赫脑中出现的就是真嗣君怎么办!

2、现实生活中的海盗湾 / TPB AFK: The Pirate Bay Away from Keyboard (2013)

请注意作为一种理念的执行者,其官方网站提供的就是免费全剧在线观看。
当义正严词的律师在声称“我们要捍卫法制”的时候,海盗湾的创始人之一满脸无辜的说“我们只是对新技术好奇”;导演说,这是政治。我们看过了科幻剧一般的海盗湾基地(之一),现场有人问,为什么这部纪录片感觉很像惊悚片?导演说,因为现实就是惊悚片。
好喜欢啊,不管是作为纪录片还是作为一种理念都好喜欢啊!真正的革命必然从技术发展中爆发,跟衣冠楚楚的资产阶级根本就是鸡同鸭讲嘛!

3、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 / 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 (2011)

有时候看电影会像卜卦,在结尾处,周梦蝶用河南某地的口音一字一顿的念:“若 欲 相 見 ”…“若 欲 相 見 , 只 須 於 悄 無 人 處 呼 名 , 乃 至 只 須 於 心 頭 一 跳 一 熱 , 微 微 微 微 微 微 一 熱 一 跳 一 熱”
这个系列的电影看了三部。看完余光中那一部,我又将杨弦的“中国现代民歌集”又听了n+1遍;看完郑愁予的那一部,我对他的落籍金门感到莫名的兴趣,最后却偶然在庄因的《八千里路云和月》(郑愁予也在那一次的归乡行中)找到了一点什么;而看完周梦蝶这一部──我真的去找了周梦蝶的诗来读。所以,只须于心头,一跳,一热。

4、离魂异客 / Dead Man (1995)

一个远离了都市和现代文明的、与诗人Wiliam Blake同名的会计师,从Cleveland来到西部的Machine Town, 在莫名其妙的经历中与一位受过西方教育的印第安人Nobody结伴同行的故事。充满了诗歌、隐喻,当然还有Neil Young的音乐。虽然对导演Jim Jarmusch尚无了解,那时的Johnny Depp可真是年轻得掐得出水。演员表中还偶然瞟见了Iggy Pop的名号(大家可以玩一玩找泡泡的游戏);总之,这真是一部漂亮到令人惊异的电影。


5、一个字头的诞生 / 一個字頭的誕生(1997)

因为偶然阅读到一些香港左派史以及香港社运史而开始寻找流行电影中的历史元素。比如我是因此才去看的资深帅哥刘德华的“雷洛传”:从1956年双十暴动中的青天白日旗VS国际歌,到1972年大清律例在香港的最后废除,这部帅哥美女动作片能有这么多历史感真是相当不错。当然结尾又回到了“揾食啰”的意识形态──配合“大家都是成年人无需以伤口示人”+“[感情的]事情是没有对错的自己开心呢就最重要了”使用。
而韦家辉的这部影片更为大赞!仅其结构就十分出彩──要知道它比“罗拉快跑”还早两年!洪门弟子在大陆被凶悍的娘子军镇服(联想一下最近的菲佣事件真是觉得弹指一挥间啊),在台湾求助时又被笑骂:他妈的,你以为还是清朝啊!
爱煞这些时空错乱症!

6、红色娘子军(1971)

陪妈妈把几个出名的样板戏找出来看。除了一些著名的片段(比如刁德一的“这个女人不寻常”),红色娘子军我个人觉得是最值得推荐的一部。开头触目惊心的鞭打到火刑都充满了cult片的味道。更可贵的是情节紧凑,道德标准明晰,讲述着个人的解放与失落的情愫,同时又充满了异域风情,水平真的相当的高啊!
相较之下白毛女就很想让人吐槽了:不是说什么“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吗?怎么就忙着报仇了呢喂!

7、日本之夜与雾 / 日本の夜と霧(1960)

大岛渚离世的时候跟风的想看“感官世界”,却偶然的淘到了这一部。如果将感官世界作为后者那隐秘的插曲,诸位看过的少年又将作何感想呢?
开始相信真有“革命电影”这种东西了。从光影到演员都像是有套路一般。来自红色中国的我很容易就想到“红岩 ”了吧…
质疑与批判借一场婚礼上演。虽然对于日本学运少有了解,但这样的故事好像也并不陌生。基本上,革命尚未成功,恐怖就已经开始了。

8、二维国 / Flatland(2007)

这部神作除了高级和推荐就没有别的可说了;关于二维国的现实及其想象都很精彩。
只是高维度国家哪里有什么必要去恐惧甚至毁灭低维度国家啊,战争都是在同维度国家之间爆发的吧。所以再次吐槽黑暗森林,以及,我们居然必须在同一维度上才有必要甚至能够互相伤害。总有一天孩子们会面无表情的升级到另一个维度,留下我们默默的灭亡。

9、诸神的欲望 / 神々の深き欲望 / Profound Desires Of The Gods (1968)

其实我本来已经不记得导演的名字。突然某个镜头让我想起“日本昆虫记”,一翻,果然是今村昌平。然后才意识到他前接小津后有三池崇史,倒正是构成了一个正(最美的日本文化)-反(日本的边缘与非文化)和(重新反思关于家庭与社会的基本观念)的序列。说到这里忍不出推荐一下三池崇史的“中国鸟人”,三池的温柔敦厚还真是让人意外;不过其实看看奥特曼就够了…
从片首老人的吟唱就在暗示,神其实也就是“非人”吧。在这个好像要打破一切禁忌的时代再回去看那个面临现代化冲击的岛屿就更加有趣了。以及,今村昌平总能够把性事拍得那么冷酷无情而令人厌恶还真是…居然有人标注为“情色”!

10、人咬狗 / C'est arrivé près de chez vous / Man Bites Dog (1992)

论旁观者的被卷入。觉悟吧,世界上本没有纯粹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旁观即行动。

同时推荐两部舞台剧:

秋前算帐,1997;
1997年春夏之交的政治栋笃笑,清算自割让香港直至血染的风采。也是因此看完了黄子华的栋笃笑全集,子华当然越来越靓仔,可是97以后的栋笃笑,到底该怎么说?

蒋公的面子,2013;
蒋公请吃饭,到底要不要给面子?那些动不动就知识分子劣根性的人别忘了,“我连名节都不要你还想怎样”?

唉,旧历年都过了还没有写完…

后续:2013年听音记。

Saturday, January 25, 2014

2. From Shanghai to Moshi

前情:1. “我对非洲很确定”

            2. From Shanghai to Moshi



  • Addis Ababa




  • 这是我在飞机上看到的第一束霞光。

    但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描述非洲,那该是什么样的?

    各种鲜艳的颜色。但是要我说,我首先会选择艳粉。深一点,它是在一路上常常看到的凤凰树,再深一点,则是Maasai身上Shuka;浅一点,它朝阳照耀在Kilimanjaro山顶的积雪,再浅一点,则是Ngorogngoro远远望见的火烈鸟群,不过在旅行的最初,那只是埃塞俄比亚航空空姐的唇彩。

    那位空中小姐身穿白色衣裙,漂亮到让我惊为天人;也让好容易开始了这段行程的我,对未来心生好感。我看着飞机上的阿姆哈拉问候语,心里想着当年福尔摩斯探案中的跳舞小人儿文字,是否就来自Amharic的启迪。这一段行程自零点开始,等我大睡一觉吃完早饭,几乎就已经到达Addis Ababa.

    (From Evernote)当地时间07:23,停留在埃塞俄比亚的Addis Ababa机场等待转机,木有wifi。整个机场布满了卖各色货物的小店:特色服装,金银饰物,当然还有Duty free的奢侈品。这时的阳光已经相当刺眼;Atti:2205m. 身处高原开始感到冷。不远处一个高大的男人带着三个小孩站在窗边。最小的那个小孩一直兴奋的大叫Daddy, airplane, airplane. 男人则很有耐心的弯着腰一次次重复着Yes,yes。仍然是一个充满美好的早晨。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机场,Addis Ababa Bole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意义,不仅在于看着各国旅客的来往,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拥有几近半数伊斯兰信仰者的国家;正是在Addis Ababa,我第一次看到了专门的祈祷室,穿着长袍的穆斯林,以及他们严守时刻的祷告。我开始提醒自己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原来非洲是如此多样的地方啊。

    而这样一个丰富多样的国家,下飞机后我看到的第一个场景是什么呢?──仍然是动物!

    后来我曾经向旅途中认识的一位东非人士Joe抱怨,为什么大家说到非洲都是在说各种动物呢?就好像这是一片无人的土地。他深以为然。再后来等我回家了后知后觉的去找了BBC Africa来看。磁性嗓音的主持人介绍:This is Africa. ──整个第一集,除了制作组和一位专业潜水人员,没有一个人出现(关于它的批判容后进行)──我都忍不住接嘴,引用了我在旅途中学会的一句广告(还是大众传媒啊):

    They call it Africa, we call it home.

    • Nairobi
    这是在到达Nairobi以后,一路上看广告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其实只是Standard Bank的获奖广告但不知怎么的就让我记住了…)

    是的,广告牌。和所有的大城市一样,从Nairobi机场出来,高速路,广告牌──同样是成功人士满满的笑容。如果要说不同,至少在中国常常让我惊诧莫名的那种广告(一处灯火辉煌的楼盘或者奢华舒适的家中,两个作欣赏状的白人──没错我说的就是这个)在这里是不可能看到的。越接近市区,越拥堵,那种全球同一感就越强烈。唯一的不同只是,即使在这样的车水马龙中,我仍然看到数只奇幻的大鸟从容的停落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上,司机告诉我,那是


    Nairobi Street view:


    • From Nairobi to Moshi
    在Nairobi只停留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坐上大巴准备去Moshi。这趟开往坦桑尼亚的大巴,在Nairobi的街区间穿行,带我继续看城市中的广告,楼宇,KFC…随着车上逐渐满员,所有人的行李被扔到车顶上用帆布盖住,然后捆好。然后就逐渐远离这个大都市,逐渐看到不一样的路上风景。



    除了各式发廊、餐馆、旅店、酒吧、Tusker,一路上还看到了很多如下标识:
    Mobile charging, 
    Zuku (Satellite TV in East Africa)
    Safaricom  (A leading mobile network operator in Kenya) 
    Airtel (An Indian elecommunications company)

    要知道Mobile Money (M-Pesa) 可是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中建国五十年展Kenya 50中的最后一项,足可见信息时代对其的影响了。曾经听在东非工作的朋友说,在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WHO(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系列项目中,即大量使用了短消息(SMS)实现医疗与保健的信息化。与电气时代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想起了一个著名的笑话:共产主义=苏维埃+电气化;苏维埃=共产主义-电气化),信息时代所需投入较小。这个先于电气时代到来的信息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似乎还很难想见;但是任何一个蒸汽朋克迷都应该可以理解这种激动人心的可能性──好像平行时空。

    不过当然最伟大的还是要数可口可乐超级帝国:



    A Mosque on the road:



    接近坦桑尼亚的边境,也逐渐接近了山。

    Namanga是路上最后一个肯尼亚的小镇。在此处下车更换出关文书,再步行至不远处的坦桑尼亚机构填好入境表格(好像是应该回到大巴一起过去的,不过我们就这么走着过去了。一路上很多买东西和乞讨的人,还有很多人试图过来看你的护照。附近本来就在施工;边境地区的混乱也并不奇怪。不过依稀有一个来回骑自行车的小孩对我好奇的微笑。另外,进入坦桑尼亚的签证花费是50美元,记得准备现金),然后就进入了坦桑尼亚。[从Narobi出发,至此耗时约3小时]
    • YOU ARE NOW ENTERING TANZANIA

    看到过一位卢旺达人写他眼中的“老外”(Mzungu,这个词稍后再议)。其中一条就是:在他们忙着email, chatting, facebook updating时,他们所有的朋友都会问他们,你在非洲怎么样?而不是:你在卢旺达怎么样?在我计划出行的时间中,大部分人的反应是,要去非洲?注意安全哦──这当然是好意,但我总疑心如果是去别的地方大家是否还会这么问。而见多识广的西联汇款工作人员则看着我的汇款单迷惑地说:Tanzania?那是哪里?

    同样,在来到东非以前,我对东非全无概念;唯一的印象仅仅是地理课上学过的“东非大裂谷”。(这就可以看出小黑家医生居然能够迅速定位到“位于坦桑尼亚与肯尼亚边境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是多么的学识渊博了!)加上临行前我正恋恋于哈利波特和他的小伙伴儿们的故事,此时才感觉自己好像直接是从霍格沃茨直接来到了这里,不免觉得新奇莫名了。──看看有多少地方我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官方译名就可见一斑。

    可是也是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本不该对坦桑尼亚如此陌生才对。中坦之间的友谊,按照官方说法,“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即使是我这一代人,对于坦赞铁路也稍有耳闻。回来以后查阅资料,发现大部分关于坦桑尼亚历史、地理的资料翻译都仅截止70年代,几乎也就是到《阿鲁沙宣言》(Arusha Declaration)为止,文学作品的翻译则持续到了稍晚的八十年代。一个更有趣的现象就是搜索中文的“阿鲁沙宣言”,出来的词条几乎都是错的;倒不如直接google “Arusha Declaration”来得准确──要知道这曾经是《人民日报》于1967年3月2日即已报道过的内容;国际风云变幻,嗯嗯。至于下一次关于坦桑尼亚的出版集中点是21世纪以后,旅游业的兴起所导致的不少聚焦于“狂野东非”的书。

    ──你才狂野呢!你全家都狂野!



    与Nairobi出来的景色不同,进入坦桑尼亚,沿路商店少了很多,倒是第一次看到了农田;集市标语中的Swahili语也明显增多。──虽然同样作为国语,但是Swahili在坦桑尼亚的推广力度一般被认为强于肯尼亚。关于双方在国语方面的不同作为可以参看这一篇简述

    在德属东非时期,Arusha就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北部贸易中心城市,此后更是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就在我到达的当天则看到了友邻推送的一则书摘(出處不明):
    克林顿来坦桑尼亚的阿鲁沙,白宫安保随从以及如影随形的马屁精们,封锁了阿鲁沙周边的一切,占用了一整周,但总统甚至都不会过夜。联邦特勤局切断了该市所有的电话信号,只保留他们自己的,大概还有那些御用媒体跟班的。非洲媒体和本地居民只得暂停使用电话。

    乘坐Riverbank Shuttle到达Moshi的乘客,都需要在Arusha车站换车。作为北部旅游的中心,Arusha车站的混乱状况几乎与Dar Es Salaam齐名。在Arusha车站,你需要下车并且保证你的行李已经被转移到了新的车上。此时一群人都围了上来:你是要去爬山吗?他就是你的导游哦。真是名不虚传。

    也有人好奇的问:
    ──Where do you from?
    ──China.
    ──China?Konichiwa !
    ──No... That's Japanese....
    ──China... Oh! Jackie Chan!

    混乱吗?也就是如此而已。然后就继续开往Moshi了。


    越接近Moshi, 路上的景致就更加鲜明。我几乎要把整颗头伸出车窗,全然不顾仍然刺目的阳光。那些开花的树,凤凰木、羊蹄甲,还有攀沿于其上甚或喧宾夺主的三角梅,以及更多不认识的树木( 后来才知道紫色的是蓝花楹),我从未想象过他们开花可以开到如此惊人的程度。火红、粉红、玫红、深紫、浅紫,还有亮黄;每一树都开得痛快淋漓,如同路上女人鲜艳的服饰,同车的人都被烤得昏昏欲睡,我却好像怎么也看不腻。

    Then, here is Moshi !



    Moshi, 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小镇──就在几天前我才发现,这里同时也是第三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1963年2月,坦桑尼亚尚未建立,还是坦噶尼喀Tanganyika的时候)的召开地;而这个亚非人民团结大会又是什么呢?其第一届大会在万隆召开,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万隆会议。

    不是说铁幕降落吗?为什么我感觉世界反而变小了?

    自过境以后,大约耗时4小时,到达了位于邮政局对面,街心环圈对面的Riverside Shuttle stop. 然后绕上Moshi-Marangu-Himo的路,落脚在HarteBeest View Logde。然后,我就迫不及待的走向街心那些开满了花的凤凰木。



    没错。Here is Moshi.

    后续:3. Kilimanjaro Climbing: 1st Day in the Forest

    Friday, January 17, 2014

    2013这一年又这么过去了…

    照例奉上读书、听歌和看碟记。

    • 2013读书记
    一年来在豆瓣上标注的条目共192本书,十大推荐如下:

    1. 斯蒂芬金,Diffrent Seasons,人民文学,2006


    这本中文译名为《肖申克的救赎》的书,是最爱的斯蒂芬金短篇。
    第一篇是对资本主义的信念(《肖申克的救赎》这篇小说讲的道理是: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有一门可以挣钱的手艺,第三是对前两者的坚定信念。这就是自由,你也可以叫它资本主义。)
    第二篇是凝视黑暗者的被吞噬,(那些相信“真相”和对“真相”无节制索求的人要小心了;“过去”只是被抛尸水中,随时可能再浮上来)
    第三篇是作者的独白,(我们终将分离,从那个炎夏那个让我们这些生活的失败者聚在一起完成童年的狂想的远行时你就告诉我,我们终将分离。同时推荐以此改编的电影:Stand by Me.)
    第四篇则是对爱伦坡的致敬。
    如果不是太反感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居然单独作为了全书译名足见其在中国大热程度),这本书真应该得五星。

    同时,随着对于宿舍生活的永久告别,我的斯蒂芬金阅读大概也要告一段落。后来还读了一本《丽萨的故事》。与前一时期热卖的《巴别塔之犬》一样,它说,每一段漫长的婚姻都有两颗心脏,一颗明亮,一颗阴暗。啊,成年人的世界…希望这是一个好怖呜。

    虽然不再涉猎恐怖小说,但是现实未必不比小说更加恐怖。(欸这个语意没错吧)比如这本《布尔乔亚的噩梦》 :为了保证邻居的素质和地价的保值,一切都是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生产,商业,流动性,家禽,甚至宠物。当人们试图去建造一个可以传诸后世的乌托邦时,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都是应该去掉的。原来一切的恐怖小说都是发生过甚至仍然发生着的事。以前读《博尼塔山庄》觉得毛骨悚然,没想到那竟然是真的。

     2.哈利波特系列

    小说中的哈利波特展现了一个原比电影黑暗的世界。霍格沃茨持续的霸凌现象,魔法世界由来已久的种族歧视,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政治:参见这一篇优秀的阶级斗争理论运用(关于文化、种族等问题则另有一篇)。要知道在最后的大战中,斯莱特林的人竟然没有一人参加。这一事实不仅狠狠的戳破的邓不利多官员超阶级的“爱”的理论,更提示了我们这可能是一部由胜利者(格里芬多)书写的历史。对于出生自后红色世界的我来说,怎么看都觉得很像一部建国伟业啊…

    还好作者给我们留下了足够多的线索。比如那位背叛了自己的出身和阶级,英俊倜傥的小天狼星实际上对小精灵毫无尊敬;而他那位狂热的斯莱特林信徒的弟弟,却因为自己忠诚的家养小精灵受到了伏地魔的折磨毅然走上了反叛之路。这,是否应该算是更加勇敢的行为呢?



    一直爱斯内普,觉得他说话的样子都性感无及!(颤抖)可是一套小说读下来都只觉得伤感。让无数人心折的经典爱情不过是两小无猜,别生情节,然后长长的一段都只是摩羯座教授斯内普的自我封闭。恒久不变的爱情只是画地为牢,让自己和爱人密封在无空气和无时间的虚无中。这样的舍身取义又真的好吗?

    3. 图图,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上海文艺,2002


     一本知之甚早,一直没敢读,读的时候都是涕泪满脸狼狈不堪的书。对于这些事情到底该怎样去说?这只是一位亲身参与者,在实践的层面告诉我们的经历和思考。当我们不想以纽伦堡审判的方式面对过去,当我们还必须有未来,有时候想想,能够相忘于江湖真的是一种福气。


    而相忘于江湖,到底离种族隔离有多远?当“必须有未来”,必须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去战斗,必须像一个现代国家那样去存在;在这样的挑战之下,仍然能够考虑到“我们”所要的公正和正义到底是什么,这是我特别感动并且想要推荐的地方。

    随着曼德拉在年末的逝世,关于南非的种种观察与思考又逐渐多了起来。想起了斯蒂芬·金的一句话:“治疗比疾病本身还要糟。”──但我们仍然要相信,要有未来。

    以及突然发现原来EVA里面有一句:未来…对于人类这种存在来说…是必要的。

    4、胡兰成,中国的礼乐风景,中国长安,2013



    读天文小姐为简体版的序言早于这本书,更过分的是读的时候完全忘记了序言竟然是为这本书所作,心中满满的都是那句话:
    “我目睹大浪退潮之后搁浅在滩上的一代人败落,但我告诉自己会始终记得他们打上岸的浪花,他们的秀异曾经达到浪花的最高点,而我有幸看见他们最好的时刻。”
     又是一个把“革命”讲得活色生香的人物。很多聪明话、漂亮话。虽然有时候的沾沾自喜未免让人失笑,但是将这种“自喜”上升为一种文化特色,甚至自可民间起兵,风动四方,实在也有“过人之处”。尤其这句:“譬如恋爱,即亦是要展开于人世的风景,不可把人世的风景都收起了。”──真的,“就算是男人,我都一样爱他!”

    与当时不少人类似,胡兰成亦提出要对抗"产国主义",重建"统一的生活样式","制礼作乐",行"以手工业农业为主"的新经济制度。这些话对他来说,倒是一系漂亮但如此说下来的味道更多。以农立国也好,乡村建设也好,倒是梁漱溟那本早了约三十多年的《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比起“风景”更让人觉得突兀可憎吧──不合时宜到在全集中都未出现此名。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真的懂得荞麦面的味道。

    5、京极夏彦,魍魉之匣,上海人民,2009



    第二本京极堂主人,同时也是京极夏彦的第二本书。越来越觉得京极堂主人是日系推理中难得的三观端正之人(较之畅销君的白夜行等等),因此特别推荐。

    魍魉,无常也。魍魉即边界,魍魉是来自边界的存在。那匣子又是什么呢?没有了匣子的内容是什么呢?薛定谔的猫告诉我们,匣子之中,生死无常。匣子不打开,坍塌就不会发生。只要我们能够制造一个足够好的边界,只要我们保证在一个又一个的匣子之中…想起Twitter上曾经看到一句相当高段的话:
    在今年读过的推理中同样惊艳的还有《密室之门》。清凉院流水君一向令人爱恨交织,豆瓣上给五星的读者占20.8%,一星占31.9%,总评分5.1;相比之下畅销君的《白夜行》居然达到9.0分…我只能说,清凉院先生对于密室推理的演绎和对于存在与记忆的思考已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
    "如果能把常识消失的话...那么就再也不存在什么可怕的东西了。"如果能在绝对有限的空间(“密室”)中创造出不可思议的事件,那就是会被记录下来的“永恒”了。以一个足够醒目的方式将自己结束掉才是加入那永恒的唯一生存的正确方式啊。信密室卿得永生。这实在是一部野心勃勃的著作。
    只是这一年对于“遗忘”的执念好像不那么深了,因此委屈它附在京极堂主人的后面。

    6. 岛田庄司,被诅咒的木乃伊,当代世界,2009


    文明与文明的变迁,这曾经是上个世纪初仍然存在的重要议题;但到新世纪已经为学术界抛弃。还好,如天文小姐所说,小说家还在支撑着这样的庞大话题。今年突然意识到岛田庄司大神,至少,曾经是这一话题的实践者。长篇累牍的《水晶金字塔》除了让我感到綾辻行人的馆系列确实都只能算致敬之作,更让人感到了岛田大神关于文明演进论的思考。岛田系列的阅读到现在,逐渐可以看到这位深受文明史观影响,1948年出生于广岛的作家关于社会发展的思考。尤其如果与另一位伟大的侦探:金田一耕助比较;后者身着和服,处理的案件常常发生偏远县份,案情也多与民间习俗及贵族的没落相关。而御手洗洁则是英文流利,擅长电吉他(向福尔摩斯的致敬),对于日本战前战后形势也有着独特的理解。──这就是时代变化。

    这本小书描述了在上个世纪之处夏目漱石与福尔摩斯的接触,倒颇有一点黄白种争的余味。小巧精细,吐槽连篇,是非系列中值得推荐的佳作;非常适合在地铁上捧读。

    7.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联经,2013



    从讲演中透露的书名,到实体书的出版,直至现在豆瓣众对于简体本的呼唤。这本书真是直接可以无理由推荐。

    这本继续涉及明清转型的书(再次推荐一下数年前复旦出的那本《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尤其其中关于道德严格主义的那篇),关于思想的逻辑如何未必是思想史的逻辑。黄宗羲关于心学到经学的思路,想到真是令人震撼。不过这本书更重要(也是更让大家翘首期盼)的则是关于“风”这个概念的阐述,关于思想权力如何像风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甚至私人生活中最隐秘的角落。文字狱这种自晚清开始的老题目居然能被发掘出如此的曲折,也着实让人振奋。历史学家每每于福柯有仇,但作者却能够不拘泥于考察福柯的概念是否“符合”历史,而真正让所谓的权利“运作”起来;也是我特别想要推荐给友邻中“我家福柯”的一面。

    只是对于生活在一个大中华局域网中的人而言,这样的一本书真是让人不胜唏嘘再三。不过我还是更愿意去注意到这种压抑之下可能应对和保存的一面。(不然还能怎么样!)其实对我而言,所谓“审查”首先想到的倒是弗洛伊德;而至去年开始,大概所有的人都开始意识到:老大哥一直在看着你!(别以为铁幕落下他就不再工作了)所以,早点准备吧。或许终极的造梦高手就将出现在我国──因为我们早就清楚了如何面对梦境的审查!

    8.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中研院近史所,1994

    以及让我们继续吐槽这一天: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所以,这也是一种传统技艺:驯服。
    又或者,“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是一个类似于醉生梦死的玩笑。 
    够了!推荐这本早就看过的书只是因为今年是我第一次真的找来实体书看(原来它的前言是这样的),以及年中一些历史与现实的激荡。它同样是一本严肃和厚重的历史著作,但却令人不能停止的读下去;以及感叹一句:

    原来它早就发生过了。(拜托专业一点好嘛…)

    (以及我墙内人士应该知道这本书真的很好找,所以,直接去读就好。)


    9. 逯耀东,《且做神州袖手人》,允晨文化,1989


    必须承认,仅仅书名就必须推荐了。

    某一派历史学家常常希望像猎人一样足够好的隐藏自己,但至少在这本书中,如果没有作者所深深体味到的那种“离乱感”,近代历史上那些在文化中流离失所的情绪,大概实在没有办法表达其万一的。而在这种离乱中,在世事不可问的时候,陈寅恪所强调的“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与作者所强调的“桃源”的某种抽象性,都似乎更不具体,但又更具体让人看到了那个所去不远的时代。在另一本书(在我国不存在的,你懂的)中,作者曾经提到他当年留在香港读了数个月的红旗杂志,这又是另一面了。袖手之人必有动心的一面,一叹。

    还想特别推荐其中关于郭沫若的一篇。好像某位历史学家曾说,在远离断头台的地方指责雅各宾派的政策,这只能令人发笑。如果不能回到那个给人无限希望和失望的时代而只是站在(某种)道德的立场进行批判,我倒不想笑,只是对这个世界更加失望了。

    10. 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戏》,四川科技,2003

    [其实我是想推荐《大波》啊,大波才是五星书啊安德的游戏只是四星啊!]

    虽然我对于安德的游戏开创的此类类型小说并不算特别有兴趣(几乎没有玩过角色扮演游戏,一开始我完全不能区分《安德的游戏》与《光晕》)但是劝服安德去杀虫族的这句话就是不停的在我脑中出现。

    大概我一向对于“理解”这件事有些执念,就好像它是唯一──基本上无害的事。但是理解就意味着“可被理解”──请用我听得懂的语言向我证明──证明你是有理智的(某一篇科幻小说更提供了免于被高级外星生命杀掉的急救包:数质数),证明你是有足够的理由免于被屠杀的。事实上哪一次大屠杀不是缘于相信他们没有(不像我们一样)理性呢。但是不对啊,世界没有必要让你理解,所有先在于你的存在都没有必要让你理解。他们不用你的语言说话。庄子早就说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只是人这么多,何处有江湖。

    到底还得说殖民火星才是正经事啊!

    Monday, January 6, 2014

    梦回非洲:1. “我对非洲很确定。”

    每日努力腐败和面膜,美白补水、淡化细纹。最初让人吓一跳的双手都逐渐恢复,身上磕破的伤疤也渐渐消失。低海拔地区的修复力真是惊人,而非洲也好像离我越来越远了。

    遗忘的神就快要降临了吧?

    1. “我对非洲很确定。”

    当我几乎有一半心思都开始落到“不如去做一个冬日看海人吧”的时候,在非洲工作的朋友突然问我,要来非洲玩吗?

    我激动的大叫:“哇!神秘的非洲大陆!”

    然后呢?然后我发现,非洲对我来说真的太过神秘。如果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包括我,非洲的意义就只是在于“动物世界”(或者更西化一点,狮子王),带上长焦镜头和望远镜就是非洲的全部意义吗?

    我不解,但仍然开始着手准备签证和机票。就算我对这一切都还不确定,但是我对“非洲”很确定。

    [攻略1:即使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对于中国开放了落地签,但只要从中国出境,仍然需要获得签证。肯尼亚的旅游签证仅在香港领事馆办理,最好交给旅行社完成比较简单。]

    [攻略2:当对于一个目的地感到不解的时候,Lonely Planet永远是我的急救包。上次的Encounter Tokyo就让我的东京之行十分美妙;而这次使用的Lonely Planet东非,虽然因为涉及到坦桑尼亚、肯尼亚和乌干达三国而信息有限,但至少在激发旅行的兴趣这一点而言,Lonely Planet仍然具有无敌功效。比如,对于海岛游一向兴趣缺乏的我,在桑给巴尔的问题上就因为其中的三个字得到了救赎;这三个字是:
     “印 度 洋 ”
    …]

    作为名词控的我,此时更开始为另一个名词激动:“乞力马扎罗”。而这仅仅来自,这是唯一一座不需要专业的登山技能即可攀爬的高山。

    [攻略3:不要相信任何攻略。我所查阅的中文世界的攻略,唯一的后果只是让我反复徘徊于“真的这么难吗?”和“好像没这么难吧”之间。即使在联系了当地旅行社和确定路线之后,我仍然不断问自己,真的要去吗?我真的要像一个专业的登山人士,去“征服”一座高山吗?哪怕它是非洲第一高山?]

    不知道非洲到底在我心中引发的是怎样的情愫,总之整个准备的过程就在这样的犹豫中度过了。临行前一天,我的护照仍然在路上;凌晨终于刷到快递到了上海,起床我打车前往这一地区的快递大本营,取到护照之后,连扔掉信封的时间都没有,就继续前往机场。好像只有在这时候,我终于确定了我要去的地方。

    非洲。

    后续:2. From Shanghai to M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