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7, 2014

2013这一年又这么过去了…

照例奉上读书、听歌和看碟记。

  • 2013读书记
一年来在豆瓣上标注的条目共192本书,十大推荐如下:

1. 斯蒂芬金,Diffrent Seasons,人民文学,2006


这本中文译名为《肖申克的救赎》的书,是最爱的斯蒂芬金短篇。
第一篇是对资本主义的信念(《肖申克的救赎》这篇小说讲的道理是:第一要有钱,第二要有一门可以挣钱的手艺,第三是对前两者的坚定信念。这就是自由,你也可以叫它资本主义。)
第二篇是凝视黑暗者的被吞噬,(那些相信“真相”和对“真相”无节制索求的人要小心了;“过去”只是被抛尸水中,随时可能再浮上来)
第三篇是作者的独白,(我们终将分离,从那个炎夏那个让我们这些生活的失败者聚在一起完成童年的狂想的远行时你就告诉我,我们终将分离。同时推荐以此改编的电影:Stand by Me.)
第四篇则是对爱伦坡的致敬。
如果不是太反感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居然单独作为了全书译名足见其在中国大热程度),这本书真应该得五星。

同时,随着对于宿舍生活的永久告别,我的斯蒂芬金阅读大概也要告一段落。后来还读了一本《丽萨的故事》。与前一时期热卖的《巴别塔之犬》一样,它说,每一段漫长的婚姻都有两颗心脏,一颗明亮,一颗阴暗。啊,成年人的世界…希望这是一个好怖呜。

虽然不再涉猎恐怖小说,但是现实未必不比小说更加恐怖。(欸这个语意没错吧)比如这本《布尔乔亚的噩梦》 :为了保证邻居的素质和地价的保值,一切都是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生产,商业,流动性,家禽,甚至宠物。当人们试图去建造一个可以传诸后世的乌托邦时,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都是应该去掉的。原来一切的恐怖小说都是发生过甚至仍然发生着的事。以前读《博尼塔山庄》觉得毛骨悚然,没想到那竟然是真的。

 2.哈利波特系列

小说中的哈利波特展现了一个原比电影黑暗的世界。霍格沃茨持续的霸凌现象,魔法世界由来已久的种族歧视,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政治:参见这一篇优秀的阶级斗争理论运用(关于文化、种族等问题则另有一篇)。要知道在最后的大战中,斯莱特林的人竟然没有一人参加。这一事实不仅狠狠的戳破的邓不利多官员超阶级的“爱”的理论,更提示了我们这可能是一部由胜利者(格里芬多)书写的历史。对于出生自后红色世界的我来说,怎么看都觉得很像一部建国伟业啊…

还好作者给我们留下了足够多的线索。比如那位背叛了自己的出身和阶级,英俊倜傥的小天狼星实际上对小精灵毫无尊敬;而他那位狂热的斯莱特林信徒的弟弟,却因为自己忠诚的家养小精灵受到了伏地魔的折磨毅然走上了反叛之路。这,是否应该算是更加勇敢的行为呢?



一直爱斯内普,觉得他说话的样子都性感无及!(颤抖)可是一套小说读下来都只觉得伤感。让无数人心折的经典爱情不过是两小无猜,别生情节,然后长长的一段都只是摩羯座教授斯内普的自我封闭。恒久不变的爱情只是画地为牢,让自己和爱人密封在无空气和无时间的虚无中。这样的舍身取义又真的好吗?

3. 图图,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上海文艺,2002


 一本知之甚早,一直没敢读,读的时候都是涕泪满脸狼狈不堪的书。对于这些事情到底该怎样去说?这只是一位亲身参与者,在实践的层面告诉我们的经历和思考。当我们不想以纽伦堡审判的方式面对过去,当我们还必须有未来,有时候想想,能够相忘于江湖真的是一种福气。


而相忘于江湖,到底离种族隔离有多远?当“必须有未来”,必须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去战斗,必须像一个现代国家那样去存在;在这样的挑战之下,仍然能够考虑到“我们”所要的公正和正义到底是什么,这是我特别感动并且想要推荐的地方。

随着曼德拉在年末的逝世,关于南非的种种观察与思考又逐渐多了起来。想起了斯蒂芬·金的一句话:“治疗比疾病本身还要糟。”──但我们仍然要相信,要有未来。

以及突然发现原来EVA里面有一句:未来…对于人类这种存在来说…是必要的。

4、胡兰成,中国的礼乐风景,中国长安,2013



读天文小姐为简体版的序言早于这本书,更过分的是读的时候完全忘记了序言竟然是为这本书所作,心中满满的都是那句话:
“我目睹大浪退潮之后搁浅在滩上的一代人败落,但我告诉自己会始终记得他们打上岸的浪花,他们的秀异曾经达到浪花的最高点,而我有幸看见他们最好的时刻。”
 又是一个把“革命”讲得活色生香的人物。很多聪明话、漂亮话。虽然有时候的沾沾自喜未免让人失笑,但是将这种“自喜”上升为一种文化特色,甚至自可民间起兵,风动四方,实在也有“过人之处”。尤其这句:“譬如恋爱,即亦是要展开于人世的风景,不可把人世的风景都收起了。”──真的,“就算是男人,我都一样爱他!”

与当时不少人类似,胡兰成亦提出要对抗"产国主义",重建"统一的生活样式","制礼作乐",行"以手工业农业为主"的新经济制度。这些话对他来说,倒是一系漂亮但如此说下来的味道更多。以农立国也好,乡村建设也好,倒是梁漱溟那本早了约三十多年的《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比起“风景”更让人觉得突兀可憎吧──不合时宜到在全集中都未出现此名。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真的懂得荞麦面的味道。

5、京极夏彦,魍魉之匣,上海人民,2009



第二本京极堂主人,同时也是京极夏彦的第二本书。越来越觉得京极堂主人是日系推理中难得的三观端正之人(较之畅销君的白夜行等等),因此特别推荐。

魍魉,无常也。魍魉即边界,魍魉是来自边界的存在。那匣子又是什么呢?没有了匣子的内容是什么呢?薛定谔的猫告诉我们,匣子之中,生死无常。匣子不打开,坍塌就不会发生。只要我们能够制造一个足够好的边界,只要我们保证在一个又一个的匣子之中…想起Twitter上曾经看到一句相当高段的话:
在今年读过的推理中同样惊艳的还有《密室之门》。清凉院流水君一向令人爱恨交织,豆瓣上给五星的读者占20.8%,一星占31.9%,总评分5.1;相比之下畅销君的《白夜行》居然达到9.0分…我只能说,清凉院先生对于密室推理的演绎和对于存在与记忆的思考已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
"如果能把常识消失的话...那么就再也不存在什么可怕的东西了。"如果能在绝对有限的空间(“密室”)中创造出不可思议的事件,那就是会被记录下来的“永恒”了。以一个足够醒目的方式将自己结束掉才是加入那永恒的唯一生存的正确方式啊。信密室卿得永生。这实在是一部野心勃勃的著作。
只是这一年对于“遗忘”的执念好像不那么深了,因此委屈它附在京极堂主人的后面。

6. 岛田庄司,被诅咒的木乃伊,当代世界,2009


文明与文明的变迁,这曾经是上个世纪初仍然存在的重要议题;但到新世纪已经为学术界抛弃。还好,如天文小姐所说,小说家还在支撑着这样的庞大话题。今年突然意识到岛田庄司大神,至少,曾经是这一话题的实践者。长篇累牍的《水晶金字塔》除了让我感到綾辻行人的馆系列确实都只能算致敬之作,更让人感到了岛田大神关于文明演进论的思考。岛田系列的阅读到现在,逐渐可以看到这位深受文明史观影响,1948年出生于广岛的作家关于社会发展的思考。尤其如果与另一位伟大的侦探:金田一耕助比较;后者身着和服,处理的案件常常发生偏远县份,案情也多与民间习俗及贵族的没落相关。而御手洗洁则是英文流利,擅长电吉他(向福尔摩斯的致敬),对于日本战前战后形势也有着独特的理解。──这就是时代变化。

这本小书描述了在上个世纪之处夏目漱石与福尔摩斯的接触,倒颇有一点黄白种争的余味。小巧精细,吐槽连篇,是非系列中值得推荐的佳作;非常适合在地铁上捧读。

7.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联经,2013



从讲演中透露的书名,到实体书的出版,直至现在豆瓣众对于简体本的呼唤。这本书真是直接可以无理由推荐。

这本继续涉及明清转型的书(再次推荐一下数年前复旦出的那本《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尤其其中关于道德严格主义的那篇),关于思想的逻辑如何未必是思想史的逻辑。黄宗羲关于心学到经学的思路,想到真是令人震撼。不过这本书更重要(也是更让大家翘首期盼)的则是关于“风”这个概念的阐述,关于思想权力如何像风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甚至私人生活中最隐秘的角落。文字狱这种自晚清开始的老题目居然能被发掘出如此的曲折,也着实让人振奋。历史学家每每于福柯有仇,但作者却能够不拘泥于考察福柯的概念是否“符合”历史,而真正让所谓的权利“运作”起来;也是我特别想要推荐给友邻中“我家福柯”的一面。

只是对于生活在一个大中华局域网中的人而言,这样的一本书真是让人不胜唏嘘再三。不过我还是更愿意去注意到这种压抑之下可能应对和保存的一面。(不然还能怎么样!)其实对我而言,所谓“审查”首先想到的倒是弗洛伊德;而至去年开始,大概所有的人都开始意识到:老大哥一直在看着你!(别以为铁幕落下他就不再工作了)所以,早点准备吧。或许终极的造梦高手就将出现在我国──因为我们早就清楚了如何面对梦境的审查!

8.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中研院近史所,1994

以及让我们继续吐槽这一天: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所以,这也是一种传统技艺:驯服。
又或者,“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是一个类似于醉生梦死的玩笑。 
够了!推荐这本早就看过的书只是因为今年是我第一次真的找来实体书看(原来它的前言是这样的),以及年中一些历史与现实的激荡。它同样是一本严肃和厚重的历史著作,但却令人不能停止的读下去;以及感叹一句:

原来它早就发生过了。(拜托专业一点好嘛…)

(以及我墙内人士应该知道这本书真的很好找,所以,直接去读就好。)


9. 逯耀东,《且做神州袖手人》,允晨文化,1989


必须承认,仅仅书名就必须推荐了。

某一派历史学家常常希望像猎人一样足够好的隐藏自己,但至少在这本书中,如果没有作者所深深体味到的那种“离乱感”,近代历史上那些在文化中流离失所的情绪,大概实在没有办法表达其万一的。而在这种离乱中,在世事不可问的时候,陈寅恪所强调的“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与作者所强调的“桃源”的某种抽象性,都似乎更不具体,但又更具体让人看到了那个所去不远的时代。在另一本书(在我国不存在的,你懂的)中,作者曾经提到他当年留在香港读了数个月的红旗杂志,这又是另一面了。袖手之人必有动心的一面,一叹。

还想特别推荐其中关于郭沫若的一篇。好像某位历史学家曾说,在远离断头台的地方指责雅各宾派的政策,这只能令人发笑。如果不能回到那个给人无限希望和失望的时代而只是站在(某种)道德的立场进行批判,我倒不想笑,只是对这个世界更加失望了。

10. 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戏》,四川科技,2003

[其实我是想推荐《大波》啊,大波才是五星书啊安德的游戏只是四星啊!]

虽然我对于安德的游戏开创的此类类型小说并不算特别有兴趣(几乎没有玩过角色扮演游戏,一开始我完全不能区分《安德的游戏》与《光晕》)但是劝服安德去杀虫族的这句话就是不停的在我脑中出现。

大概我一向对于“理解”这件事有些执念,就好像它是唯一──基本上无害的事。但是理解就意味着“可被理解”──请用我听得懂的语言向我证明──证明你是有理智的(某一篇科幻小说更提供了免于被高级外星生命杀掉的急救包:数质数),证明你是有足够的理由免于被屠杀的。事实上哪一次大屠杀不是缘于相信他们没有(不像我们一样)理性呢。但是不对啊,世界没有必要让你理解,所有先在于你的存在都没有必要让你理解。他们不用你的语言说话。庄子早就说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只是人这么多,何处有江湖。

到底还得说殖民火星才是正经事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