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3, 2015

2014年观影记。

不管路人如何夜哭都已经又是一个夏天了。遗忘的神就快要降临了罢?我也该快点把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一切记录下来了。──哪怕只是在头脑中发生!

去年看的电影无甚特别。除了一些仍然与东非之行有关的之外,也都是片段的光影、声响。推荐以下:

1. 万世魔星
Life of Brian(1979), Terry Jones



我认为所谓言论自由及其隐藏的对于宗教、传统的批判精神,首先是要“在里面”。尼采说的可是“上帝死了”。把人家深信不疑的东西拿来嘲弄,那可以是任何东西但是跟思想自由和批判精神没有一毛钱关系。
以及这样热辣辣的讽刺实在是太妙了:
──我有一个想法:假如你同意他无法生孩子也没有子宫,这不是任何人的错,甚至不是罗马人的错;但是他仍然有生孩子的权利。
──讲得好!我们要向反对你生孩子的人抗争,兄弟姐妹们!
──可是这有什么意义呢?既然他没有办法生孩子,为何要替他争取生孩子的权利?
──这是我们反抗欺压的象征;也象征了他要反抗现实!只要男人希望,他就有权利生孩子。
──可是你不可能生孩子。
──不要欺压我!
──我没有欺压你,你又没有子宫。
最后,在这个荒唐的世界中莫名其妙的上了十字架还唱着“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凭这件事就可以打个五星了。



2.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2012),Sophie Fiennes


沙滩、泳装、太阳镜…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个硬邦邦的意识形态:REPRODUCTION!
关于这一部电影很难说的一件事是,既有一部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2006),同时还有齐泽克的一系列理论在背后。不管怎么样请注意两件事:1、意识形态绝对不是某种“虚假”、“不真实”的东西,而是一种“客观存在”;2、重要的不是“反映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在这两点的意义上,我推荐这一部电影。

3. 太阳照常升起(2007),姜文


虽然最后一段好像有点太逻辑太完整了。但是整部电影都充满了令人兴奋的色彩、画面和音乐。大爱第二段。那个湿漉漉的女人和那曲小号吹出的天鹅湖的句子,那些嘻嘻哈哈的女人舞动的大腿,最后那42支手电筒。鲜活的情欲与猝不及防的死亡,有点让我想起苏童的某些段落。真没想到7年前有这么好的片子被错过了。──而现实,现实是荒诞的、不可思议的,死的。

连带着把电影的原声碟也听了无数次。黄秋生唱的那一版“美丽的梭罗河”曾经单曲重复个许多个昏暗的午后。那一段的拍摄地点是在云南大学。年初在昆明转机,专门用了早上的时间去了云大。初雪过后,那清新潮湿的空气怎么也闻不出来死亡的味道。但我总疑惑有个影子仍然晃晃悠悠地在那里吊着的。



4 乌托邦 (第一季) / Utopia S1, Dennis Kelly, 2013


我算不上英剧迷,看这部戏也纯属偶然(名字太牛叉),实在是一个大惊喜。整部剧色彩音乐无一不爱,而其中对于罗马俱乐部的反讽更是入骨三分。推荐给所有的环保主义者哦(笑),这么严重的问题你们以为用用节能灯泡就行了吗?必然要灭绝全人类(不是种族屠杀哦)才能解决问题嘛!

再次证明了英剧在鄙视链中的崇高地位,以及这部剧(目前出到了第二季)甚至也引起了大卫·芬奇的兴趣;美版的“乌托邦”将由他导演。

5   Lost Kingdoms of Africa,非洲:失落的帝国(S1),2010



推荐给对于美术史与非洲史等等有兴趣的同学,反正我个人看得很high。其中埃塞俄比亚和大津巴布韦的两集,确实是振奋人心。尤其想象中国的瓷器从广州出去经过印度商人到达斯瓦西里海岸然后落在大津巴布韦王国,啊…而想在非洲看到连续大王朝的同学,那就去看埃塞俄比亚!

2012年该剧还有第二季。当时在豆瓣写了影评(还被折叠了),引用如下:

相较第一季还是有一点差别。到底什么才是Lost?第一季思路非常清晰,就是那些有着伟大的历史,但因为自然与人事变化的关系历史存在着若存若续的一面。无论是努比亚王国的流动,西非诸王国的转移,都可以看到所谓失落而有迹可循的一面;大津巴布韦虽然有点真正“失落”,但也由贸易路线的绵长显示了延续性。在这样的选择之中,主讲人的艺术史史背景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埃塞俄比亚一集中关于建筑风格的观察与讨论非常有趣(公平的说,这一点在对于柏柏尔诸城的讲述中也有出现,只是没有了那种激动人心的“隐密性”而已。而到了乌干达,他干脆开始画风景画了…)
  
  
  但第二季除了柏柏尔人的王国,阿散蒂、祖鲁与布干达王国均是与现代欧洲人(探险者、传教士、殖民者…)有了直接接触,实在称不上lost──除非你根本不读非洲史。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讲述将不得不面对整个现代历史中的各种问题,而这一点似乎并非主讲人的擅长。关于这一点,在看着那些在欧洲人矿区工作的、被要求穿上传统服饰摆出各种姿态供人拍摄的祖鲁人的照片时,他说:
  
  Beautiful... humiliating, but beautiful. (反正就是这两个词啦顺序或有不同)
  
  这完全就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东方国家”(共产党宣言中的“东方从属于西方”意义上那个“东方”)从古代到现代历史嘛:beautiful, but humiliating.
  
  因此也最后再说一句,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那些所谓的“常识”(和自然科学一样),哪一条不是来自某位历史学家(或者历史哲学家)富于争议的论断呢:非洲是一片没有历史的土地;中国社会发展长期停滞,奴隶贸易是非洲人咎由自取,封建社会的残余势力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所以嘛,我一直觉得,你真正在意的事情是不可能被洗脑的;而不在意的事情呢──好吧你先拼装一个晶体管收音机让我怀怀旧先。
6 Marley 马利,Kevin Macdonald, 2012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在厦门悠闲地准备开始一日游的头天晚上写下的内容:) 
这是相当有诚意和相当有爱的一部电影。有别于其他一些摇滚明星传记的成名到失落再加上毁誉参半,所有人,除了马利的女儿有一些复杂的怨愤之外,都表达着对他的爱与敬意;这里也看不到那种自我挣扎与怀疑。
但是另一方面,当导演(也包括他本人)都在试图挖掘其“非洲根源”的时候,我也看到有埃塞俄比亚人表示Marley到达埃塞俄比亚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是谁。 
  (关于这一则评论和Marley在非洲,请看:http://africasacountry.com/when-bob-marley-went-to-africa/) 
…至少对我而言,了解到Bob Marley不也是在整个“欧美流行音乐”的背景中吗?  
所以,Africa unite?through the United States?
70年代尼雷尔曾经抱怨坦桑尼亚和布隆迪的通话,仍然必须经过伦敦的中转。这样的状况,也根本没有改变嘛

另外,发现Stuart Hall也是出生在Kinston的,小吃一惊。

这一部电影不仅复活了我对于雷鬼乐的兴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治愈着婚姻恐惧症。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Marley丰富多彩的性生活;而Rita除了像任何人一样表示“他非圣人”之类的废话之外,作为他长期的合作者和信仰导师,她还悠悠地这么说了一句:“当你们在音乐中听到Marley的时候,我还听到了我自己。”

(不过好像还是很废话。最近的新欢则是Raj──没错TBBT仍然是我的旧爱──对于未知恐惧的治疗:想想旅行者号。)



7  Hapax Legomena I: Nostalgia  怀旧, Hollis Frampton,1971

时间啊叙述啊想象啊图象啊,我知道这很厉害。但是真的很吓人好吗?尤其是最后一张没有出现的…啊啊啊啊这才叫不明觉厉晚上看这个都是吃饱了撑的啊!!

因为很短所以直接在youtube上看就好…




8 A Place Without People 无人之地,Andreas Apostolidis, 2010


获奖纪录片。讨论Serengeti国家公园及其造成的问题。第一,修建一个没有人的国家公园这种想法来自美国,其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印第安人;第二,Seregeti的修建始于殖民时代;Maasai人的大量失地主要来自英国人与其签订的数份有争议的协定;第三,Maasai既不是当地严格意义上的“原住民”,也并非国家公园唯一的受害者;第四,在Ngorongoro之外,还有很多不那么原教旨主义的Maasai尝试着走出Maasai village同时遵从其文化习俗的生活。整部电影虽然对于第一、二点有所揭示和批判,但仍然有意无意的以现在的坦桑尼亚政府为对象,让我总有不是说Maasai人,而是在说Ujamaa社会主义的错觉!

站在Serengeti的时候忍不住畅想:整个Serengeti的生态系统是统一的,角马迁徙仍然是要从肯尼亚的Masai Mara过来;这样的国界线成立于殖民时代,其后的两个国家更是走上了相当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件事我们到底打算怎么去看?

另外,这部片是在raremovie论坛求到的;所以…需要的话可以留言。

9 Les quatre cents coups 四百击,François Truffaut,1959


这部电影已经相当有名,也不作更多的评论了。整个画面都太美,最后一幕更是令人难忘。

常常想要说一句孩子你看我不能陪你玩啦,真的,很抱歉。我常常很想装作我们都(还)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我们都还在安全线以内,没有“他们”,我们也不会变得装模做样和污秽不堪。可是其实不是的,你不是,我也不是。


If the kids are united, then we'll never be divided. 每个孩子的故事都能打动我,可是我怎么觉得世界上的孩子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联合起来呢?真的,去问问马克思如何把马铃薯们联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联合起来的马铃薯还是马铃薯吗?

10  Buongiorno, notte 再见,长夜, Marco Bellocchio, 2003


陆陆续续看了很多有点赤色与反抗题材的电影。非常有趣,有时候是一个美丽的“自由主义女战士”听到布拉格之春终结的枪声想着“太好了美国人来解放我们了”,有时候则是尘封已久的“看起来好像是民族独立运动最后好像还是两个邪恶帝国之间的战斗”(说真的“卢蒙巴”这部电影拍得还真的不差)。但大部分时候我常常不耐烦地想要吐槽:

咦,难道一旦成为反对党(不管反对的是什么)就不会腐化了吗?

(这个感想最初来自“窃听风暴”[德国2006]。世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领导一眨眼就被人收买,而这个监听人,当了二十多年秘密警察,仍然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严谨,敏锐,和禁欲。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它竟然是失效的!)

所以这一部电影在其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除去某些人会特别关心的“女性视角”以及Pink Floyd的配乐(忍不住再赞),它充满了想象、恐惧、犹豫、幻想…当然最后永远是理想主义者被人当枪使。我曾经无由来地担心自己穿越到延安会被清算,后来又想自己这种学生时代一个社团都没有参加过的人大概是不会成为革命者的;这部电影告诉我,不会,你偶然去了任何时空都是那样的。

所以,总之,有时候看起来一个超过三十岁的人是不必过分担心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因为“你在十三四岁背叛了正确现在还想怎样”。